引言
最近,许多家长因孩子耳朵前的“小洞”出现红肿发炎而前来就诊。这个小洞在民间被称为“聪明孔”或“小福仓”,被认为是聪明和福气的象征。然而,医学专家指出,这实际上是一种名为先天性耳前瘘管的病症。
先天性耳前瘘管的定义与特征
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耳畸形,形成于胚胎发育期间,由于第一、二鳃弓融合不良或第一鳃沟封闭不全所致。表现为耳前的一小孔或凹痕,平时无明显症状,但可能会有少量白色乳酪样分泌物溢出。当发生继发感染时,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,反复感染可能导致瘢痕形成。瘘管的内部结构复杂,可能深入到外耳道甚至耳后,内层为上皮组织,能够分泌皮脂腺。
耳前瘘管的位置与症状
耳前瘘管通常为单侧,但也可能为双侧。主要表现为一个盲端小管开口于外耳皮肤上,常见于耳轮脚前,少数情况下可能开口于耳轮的后上边缘、耳屏或耳垂。挤压时可能有少量白色粘稠或干酪样分泌物从瘘口溢出。
耳前瘘管的类型与危害
耳前瘘管可分为三种类型:单纯型、分泌型和感染型。单纯型通常无症状,仅需保持清洁以预防感染。分泌型瘘口间歇性出现白色黏稠分泌物,可能伴有臭味和耳部痒感。感染型由于长期皮屑及皮脂腺分泌物堆积,容易形成脓肿,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或手术切除。未及时处理的感染型瘘管可能导致瘢痕粘连,甚至造成耳廓畸形。
治疗建议与护理提示
一般情况下,耳前瘘管无需特殊治疗,除非出现感染。若感染发生,应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,并可通过局部热敷缓解症状。已形成脓肿的患者需手术切开引流,待感染控制后进行瘘管切除术,以避免反复感染。护理方面,家长应避免挤压瘘管,勿用尖锐物品掏挖,防止引发感染。若出现红肿疼痛,应及时就医以防病情加重。